燕秀澳

原名「燕岫澳」,福州話「岫」音「秀」是「巢」的意思。由於東引海風強勁,燕子無法在屋簷下築巢,昔日島上燕子大量棲息於「潮音洞」內部崖壁,民眾稱「燕岫窩」,後因國軍進駐,舉行演習,燕子受火砲射擊驚嚇而相撞或撞壁而亡,至今已無燕子棲息。


▲燕秀潮音

燕岫澳分為燕岫窩、上燕岫與下燕岫三部份。燕岫窩就是今日的景點燕秀潮音,為一內陸海蝕崖;下燕岫是目前兩棲部隊駐守的軍事重地;上燕岫則指澳口上方大片農地,是島上農耕中心,東引農改分場即位在燕岫上方獅子村。

據地方耆老表示,昔日東引最早開發的村落是燕岫澳,住有「科題囝」數十戶,以農耕與捕魚維生,後因為一場大火,全村房舍燬於一旦,於是居民便遷居內地。約民國30年代,曾有連江漁船泊憩東引,有漁民上岸詢問燕岫位在何處,懇請南澳民眾帶往「尋根」。至今仍可在燕岫荒煙蔓草中,找到昔日民房基座,顯見燕岫澳開發更早於南澳的傳說,誠屬可信。

國軍進駐後,由於「岫」於「秀」同音,於是誤植為「燕秀澳」。

兩棲連營區上方一處山凹,昔稱「龍甕」或「龍巷」,取名原因不詳。

燕岫澳東南方一處小澳口,由於興建北海坑道,現稱「北海」,是最佳釣點之一。該澳口目前尚有部隊駐防,東引苗圃也設在澳口上方。

北海坑道南方有兩座鄰近的礁石,其中較大的礁石,狀似猴子,民眾叫「猴沙」,但軍方稱「雙子礁」或「霞雲礁」。

兩座並立的島礁中間有海溝,漁民叫「猴沙門」。昔日軍方將這兩座礁石當做靶礁,現已公告成為燕鷗保護區,軍方不再砲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