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昆蟲
 
   
 

  一般人對昆蟲的印象不外乎六隻腳、有翅膀、毛毛蟲、很噁心、會咬人及侵害農作物及家禽家畜、不受歡迎的小蟲子。實際上,比較學術性的說法是,動物界、節肢動物門、昆蟲綱的所有生物才算是昆蟲。節肢動物除了昆蟲外,還有蜘蛛等蛛形綱動物、螃蟹等甲殼綱動物、蜈蚣等唇足綱動物、長得像蜈蚣的馬陸等倍足綱動物等等,他們不算是「正式的」昆蟲。

  昆蟲的種類繁多,彼此間外觀變異極大。但是成蟲仍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徵。昆蟲的身體及腳有分節的現象,一般身體分成頭、胸、腹三個部分,胸部有三對腳,因此又稱為『六足動物』﹝一般認識昆蟲最快最直接的方法﹞。頭部大多具有一對觸角、一對複眼及一組口器,少數昆蟲腹部末端有產卵管、螫刺、交配器官。昆蟲的每一部分大都具有一定的器官與構造,只是很多昆蟲從背面看,身體大多被翅膀掩蓋,須得從側面或腹面觀察才能看清楚。

  目前已知地球上昆蟲種類超過一百萬種,估計數量超過一百億兆隻。其種類數,比起其他所有物種(包括植物)的總和還要多,幾乎佔了整個動物界的四分之三。這麼多的昆蟲,我們要如何分清楚?幸好,同一類的昆蟲都有某些類似的特徵,譬如複眼及單眼的個數及位置、觸角的形狀、口器的樣子、翅膀及腳的形狀等。分類學家就根據這些特徵及生態習性將昆蟲區分成三十一個「目」,例如:翅膀上有許多鱗片交互重疊的各種蝴蝶及蛾類就被歸類為「鱗翅目」;而蒼蠅和蚊子等下翅已經退化,外觀上只能看到一對翅膀的昆蟲,就被歸類在「雙翅目」;還有天牛、金龜子、鍬形蟲等甲蟲類,牠們的上翅已經硬化成保護腹部的硬鞘,因此就被歸類為「鞘翅目」。

  有了次序井然的分類歸納,每一種昆蟲便有各自清楚的身分地位,就好像我們家裡的收納櫃、百寶箱,我們要找東西時就不會亂糟糟。而且,人們也可以藉著這個「分類階梯」的定位,了解不同昆蟲間的親緣關係。

  昆蟲屬於節肢動物門,節肢動物的另外一項特徵是沒有脊椎骨,只能以幾丁質形成的外骨骼保護身體。因此身體不能長得很大,僅能藉脫殼或羽化才能長大一點。因此蛻殼或羽化時是昆蟲最虛弱、危險的時候,此時他們通常都躲在隱密處,避免被天敵發現。

  昆蟲在古生代的石炭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,隨著地質年代的演進,地球上的昆蟲種類越來越多,可以說,只要有人類的生活區域,隨處可見到昆蟲蹤跡。這些人們熟悉或陌生的昆蟲,靠著以下強韌的生存本領分布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。

一、體表披覆著一層富含幾丁質的體壁
   幾丁質的體壁又稱外骨骼,也就是所謂的硬殼,其作用主要在保護與支持,不僅可以增加筋肉的附著面,保護內臟器官,減少水份的蒸發,其表面廣佈感覺器,可隨時探知外來的狀況。更可為適應各種不同生態環境而發展出各式型態及功能,如蝗蟲具有善於跳躍的後足、螳螂為捕食獵物前肢發展出鐮刀般的捕捉足、螻蛄的前腳則特化為耙子狀用來挖土。

二、具飛翔功能的翅膀
  大部分的昆蟲具有一到兩對的翅膀,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飛行能力的動物。昆蟲的飛行可用來迅速逃避敵害,同時對昆蟲的散佈及覓食也產生極大的助益。飛行更有助於尋覓配偶,增加繁衍生育下一代的機會。

三、昆蟲具有變態現象
   昆蟲中有88%會完全變態,即能以不同型態與生活方式共存。不同時期的蟲體生活在不同地方,取食的食物也不同,如此雖共存在一個自然環境中而不易發生資源競爭的現象,食物不易面臨匱乏,可增加生存及族群繁衍的機會。

四、生活史短,繁殖力大
生活史較短,所以可在很短的時間內繁殖出下一代。其次具有強大的生殖能力,如普通蜂后每日約可產下1500~2000粒卵,蚜蟲以孤雌生殖繁衍下一代,以多取勝避免物種滅絕。

五、體型細小
比較容易隱藏,逃避敵害的機會加大,減少天敵的迫害。其次體型細小,需要的食物少,可以減少食物上的競爭,在棲息地和生活空間的競爭壓力也比較小。

  昆蟲,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地位。昆蟲是其他食蟲性昆蟲、鳥類、兩棲爬蟲類及哺乳類動物的食物來源之一。淡水中昆蟲﹝蜉蝣、石蠅幼蟲﹞為淡水魚、蝦重要的食物來源;陸生昆蟲則為兩棲類、爬蟲類、鳥類甚至哺乳類仰賴其維生,大部分的親鳥在餵食雛鳥也以昆蟲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。另外,某些昆蟲以動物的糞便或屍體為食,促進地球的營養循環。因此昆蟲種類及數量的多寡,深深影響某ㄧ地區以昆蟲為生的動物族群的密度與發展。可見昆蟲在生態系中對於維持地球生態平衡與食物鏈有極大的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