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為甚麼要做昆蟲採集 一般而言,做各種的野外觀察,我們都建議對各種生物僅止於觀察、記錄、拍照。維持不碰觸、不傷害、不捉回家當寵物養。 馬祖是一個海島,地理位置較台灣更北,故天氣型態除有一般海島所有的不穩定現象外,冬天往往比台灣來得早又長,因此島上的小生物,尤其是昆蟲,其主要活動期都集中在夏季。 常態的野外昆蟲觀察是學校的既定政策,可是因對昆蟲習性的認知差異外,氣候常常成為戶外觀察的豐碩與否的主要原因之一,為了教育往後入學的學子,及掌握昆蟲生態狀況,平時在野外發現昆蟲,為了確保往後檢視之方便與物種資料完整性,採集便成了必需的工作。 在做昆蟲採集時,物種的選擇是第一要件;例如,我們這次要採集的目的是什麼?如是要做資源紀錄,那是否每種都要採集1隻?或是以圖像紀錄,不容易辨識的種類才採集。 如果是要做分類,則於每一科、屬、種,可能都需有一對樣隻可以比較,自然採集的層面就較廣。再如為解說用,則要小心捕捉,不使牠受傷,於觀察、解說完畢再放回原處,不可將昆蟲隨意搓揉使牠受傷,喪失重回大自然的能力。 於採集昆蟲的過程中,捕捉到昆蟲,如果是要飼養觀察,以養殖箱暫時盛放飼養,於觀察資料記錄完畢,仍然放回原來的棲地。 捕捉到的昆蟲要製為標本,則要將它們個別擺放,不要集體收納,以免互相攻擊而造成四肢殘缺不全。如果為鱗翅目的蝴蝶或蛾,更要小心獨立以三角紙包裝,以免翅膀受傷,而失去搜集之價值。 所以說,昆蟲採集要分水生、陸生、活體、標本等不同之性質而採取較適當的方法進行。並依實際需要做必須的採集,切切不可有隨興多做捕捉、挑剩的再予丟棄,這種浪費自然資源的舉動。終究各種自然觀察、紀錄、採集、分析,其最終目的,乃為了寄望經由一些手段,進而瞭解各種生物,促使大自然的各種生物能與人和平相處,達到一個自然平衡的大融合。 昆蟲標本製作的方法 自野外蒐集到昆蟲後,先以昆蟲箱收納牠們,待回到學校再做後續的各種處理。如要做為觀察昆蟲生活用的,要以飼養箱模擬昆蟲生活的環境飼養。養蝶、蛾類食草要供給充裕。養水生昆蟲在水缸中植入水草是必需的,如此方可增加昆蟲隱藏空間以免受驚擾。甲蟲用箱中宜多置入腐土朽木,讓牠們有安適的家可以活動,我們再從旁做各種必需的紀錄。 昆蟲如只是做標本用,一樣回到學校後每一隻蟲都要做先期處理;一般是將蟲放入毒瓶,等完全不動後取出製成標本。另一個方法是將昆蟲個別以硬盒子裝好,存放入冰箱冷凍層,約5天取出退冰製成標本。 製作標本的順序,依序是:
蝶、蛾類先以昆蟲針由胸部中央插入後固定於展翅板上,再以蠟紙展壓左前翅→左後翅→右前翅→右後翅→觸角(六足不展)。 展蟲完畢置於低溫烤箱中(60℃以下)烘烤,或置於通風處,約2週可以風乾。因一般的昆蟲肌肉不多,原則上無需做防腐處理,直接予以烘乾保存即可。烘乾的昆蟲標本反序拔除定型針,小心夾住昆蟲針,將標本拔出,再插入標本保存箱中。每隻保存的標本都必須有一張標籤,記錄這隻昆蟲的相關資料,標籤要插於昆蟲下方,標籤應記入標本採集日期、地點、環境及採集者,以利日後比對、考據等利用。ㄧ個標示不明的標本,除了欣賞外,似乎無法提供太多相關訊息,標本製作者切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