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眉燕鷗 Bridled Tern

身長36公分,夏候鳥。捕魚為食,白色的眉線為其特徵,頭頂、背部、尾上覆羽為黑褐色,餘為白色,除進嶼外各島嶼均有為數不少的繁殖族群,是保護區內數量最多的,喜將蛋下於隱密的草叢內,一窩生一個蛋。為珍貴稀有保護類野生動物。


白眉燕鷗的特徵是牠白色的額頭與眉線,從正面看好像牠頭上帶著代表勝利的V字形花紋。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的每個島上和蒼燕鷗一樣,也幾乎都有牠們的蹤跡,但在總數量上,卻是保護區中最多的一種。


紅 燕 鷗 Roseate Tern

身長31公分,夏候鳥,族群數量不確定,腳為紅色,繁殖季初期嘴黑色、嘴基紅色,然後會往嘴尖慢慢蛻變為紅色,頭頂黑色,背部淡灰色、餘為白色,繁殖季初期胸前為淡玫瑰色。將蛋直接下在地上,一窩生三個蛋,常垂直俯衝而下捕魚,紅燕鷗是全世界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鳥類。


紅燕鷗又稱為粉紅燕鷗,因為這種鳥繁殖期胸前及腹部的羽毛是淡粉紅色的。在繁殖季初期牠們的嘴是黑色的,之後會慢慢變成紅色。紅燕鷗在國內雖然未能受到法律的保護,但在國際上卻被認為是容易受威脅的保育類鳥類。紅燕鷗每年來馬祖列島繁殖的族群數量極不穩定,民國86年數量超過3000隻,民國87年,島上卻不再有紅燕鷗繁殖的紀錄。民國88年只有2隻的觀察記錄,民國89年有較多的發現記錄,估計數量約有1000隻。


黑 尾 鷗 Japanese Gull

身長47公分,雄鳥體型較雌鳥大,嘴黃色、尖端紅色、兩色間雜有黑斑,腳黃色,背部深鼠灰色,尾羽末端黑色,餘為白色。亞成鳥嘴腳粉紅肉色,全身大致為暗褐色,腰白色,尾黑色。馬祖四鄉五島冬天均可看到,惟東引幾乎整年可見,但不是留鳥,分有度冬、過境及夏候鳥族群。繁殖族群於四月底、五月初到來,隨即展開求偶行為。築巢於懸崖峭壁上,一窩生三個蛋。


黑尾鷗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,但在馬祖列島最北的的東引鄉,幾乎整年都可以看見黑尾鷗的蹤跡,到了四月氣溫開始回暖時,上千隻過境族群則會在中柱港及外圍海域聚集,東引鄉的海域提供了牠們最好及補充體力的場所,他們來東引的主要目的,就是繁衍下一代。在東引繁殖的燕尾鷗族群是國內唯一的,也是目前所知在世界上繁殖位置最南的族群。


鳳頭燕鷗 Greater Crested Tern

身長45公分,夏候鳥。捕魚為食,頭頂黑色羽毛延伸至後頭成冠羽狀,似留著龐克頭戴頂黑帽子,嘴黃色、背部灰色、餘為白色,是保護區內數量第二多的燕鷗,有集體營巢的習性,一窩生一個蛋。


鳳頭燕鷗是燕鷗屬鳥類中體型較大的一種,身長有45公分,牠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頭部那可以豎起的黑色冠羽,像是一個時髦的龐克頭,是牠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。馬祖列島可能是鳳頭燕鷗繁殖分布的最北限,除了鳳頭燕鷗外,蒼燕鷗、白眉燕鷗也有類似的情形〈這三種燕鷗在日本的琉球群島雖然有繁殖報告,但只是零星的記錄〉。


黑嘴端鳳頭燕鷗Chinese Crested Tern

黑嘴端鳳頭燕鷗與台灣沿海出現的稀有候鳥鳳頭燕鷗相似,但體型較小,體長約四十公分,嘴黃色但尖端黑色,因而得名。棲息於港灣、河口、島嶼附近,常單獨或成對飛行,食物為魚、蝦等,繁殖期間約在每年6月至8月,僅發現於中國大陸少數沿海地區。


黑嘴端鳳頭燕鷗是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,它自1863年被人類命名以來,比較確定的觀察記錄只有五筆而已,被學者專家比喻為「神話之鳥」,並早就懷疑牠們已經絕種。西元2000年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裡發現了 四對,並成功繁殖下一代,揭開了自人類發現牠們近一百四十年來不為人知的神祕面紗,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牠們的繁殖記錄,也證明了牠們還沒有在地球上消失,可見馬祖列島在鳥類地理分佈上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。


蒼 燕 鷗 Black-naped Tern

身長30公分,夏候鳥,嘴、腳黑色,眉線從眼後至後頭為黑色,似綁著一條黑色頭巾,背部淡水藍色,餘為雪白色,繁殖季初期胸前為淡玫瑰色。將蛋直接下於岩石或地上,一窩生三個蛋,於各島普遍可見,但數量不多,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。


蒼燕鷗除了背部有點淡灰色及腳黑嘴黑外,全身幾乎是白色的,牠最明顯的特徵是後頭像是綁著一塊無色的三角頭巾,所以又有人叫黑枕燕鷗。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的每個島上幾乎都有牠們的蹤跡,總數量上,卻是保護區中最少的一種。蒼燕鷗喜歡停棲在靠近水面的礁石區,及在岸邊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