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發現讓馬祖聲名大噪,但也背負不少壓力,如何永續保有這特殊的自然資源,應是最重要的課題。

馬祖列島的燕鷗保護區,是世界第一次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繁殖記錄的地方。

黑嘴端鳳頭燕鷗混雜在鳳頭燕鷗鳥群中,不容易被發現。

在中柱港碼頭渡冬的黑尾鷗亞成鳥。

東引鄉北海坑道口附近海岸渡冬的黑尾鷗,正在岩石上做日光浴。左上角張翅者為鸕鶿。

往東引燈塔的路上,遠眺安東坑道口附近的海岸,此處是黑尾鷗重要的繁殖地。

黑尾鷗的翱翔英姿

過境東引的黑尾鷗常聚集在中柱港及附近海域。

黑嘴端鳳頭燕鷗是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,它自1863年被人類命名以來,比較確定的觀察記錄只有五筆而已,目前就連牠們的外型、分佈地、繁殖地等都不得而知,所以也就格外的吸引學者專家想要對牠們一探究竟。

但想要看到牠們畢竟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,所以被學者專家比喻為「神話之鳥」,並早就懷疑牠們已經絕種。

而有關牠們最後一次比較確定的觀察記錄是在1937年,雖然往後於1980年7月在泰國,及1991年9月在中國大陸的黃河三角洲都傳聞有發現記錄,但都未被證實。

不過,幸運的是去年(2000年)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裡發現了 四對,並成功繁殖下一代,揭開了自人類發現牠們近一百四十年來不為人知的神祕面紗,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牠們的繁殖記錄,也證明了牠們還沒有在地球上消失,由此可見馬祖列島在鳥類地理分佈上有其特殊 的重要地位。

黑尾鷗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,但在馬祖列島最北的的東引鄉,幾乎整年都可以看見黑尾鷗的蹤跡,當地的居民和阿兵哥將黑尾鷗視為海鷗,並以牠們優雅的飛行姿態為圖騰,黑尾鷗可說是東引的象徵。

雖然在東引幾乎整年都可以看見黑尾鷗的蹤跡,但他們並不屬於當地的留鳥,而是分屬不同的族群,有渡冬的渡冬族群,有過境的族群,有夏天來繁殖的繁殖族群。

渡冬族群集中棲息於中柱港及北海坑道附近,數量約有三百隻,有成鳥也有未成年的亞成鳥。到了四月氣溫開始回暖時,上千隻過境族群則會在中柱港及外圍海域聚集 ,引鄉的海域提供了牠們最好及補充體力的場所,,這些過境的黑尾鷗族群,揭開了燕鷗來馬祖繁殖的序幕。

在東引停留一天或數天後,這些黑尾鷗會繼續牠們既定的行程,整個過境季節是很短暫的。緊接著到來的黑尾鷗,便屬於夏候鳥,他們來東引的主要目的,就是繁衍下一代。

在東引繁殖的燕尾鷗族群是國內唯一的,也是目前所知在世界上繁殖位置最南的族群。